因为招生招不满。
综合来看,厦门大学作为附加条件之下,出现这样的招生遇冷的现象,也就能理解原因了。以福建的东南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来说,的确可能会有一大部分的年轻人对于区域地理环境的适应,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预期和准备。
厦门大学(XiamenUniversity),简称厦大(XMU),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副部级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福建省和厦门市重点共建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入选国家“2011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牵头发起高校,中欧商校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会员,大学通识教育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海西医学联盟、中国高校自贸区研究联盟成员。
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95万人,较去年增加16万人;自2011年以来,全国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近7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到5075万人。现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如此艰难,选择在哪里就业是一个十分令人头疼的问题。
本科毕业生在新一线城市就业比率逐年上升
“新一线”城市是相对于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衍生出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由《第一财经周刊》于2013年首次提出,按照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5个维度选出。
上述报告选取的“新一线”城市有13个:包括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西安、重庆、青岛、沈阳、长沙、大连、厦门、无锡。
根据麦可思的统计数据,2016届中国高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有所上升,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有所下降。
具体来看,2016年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由2015年的22%增加到23%;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由2015年的26%降到24%。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新一线城市?
以成都为例:2017年7月20日开始,具有普通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凭毕业证来蓉即可申请办理落户手续。“产业新政50条”出炉后,关于人才落户的新政条款受到了极大关注,成都市对人才开出了极为宽松的落户条件,政策一出,省内外的无数青年人才纷纷开始期待细则的推出与执行。
成都市通过放宽人才落户条件、简化落户手续,吸引青年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来蓉聚集和创新创业。“我们按照‘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覆盖了高、中、低各个层次,不仅仅非要是本科生毕业,各类技能人才只要在本市同一用人单位工作2年及以上,同样可以在成都落户。”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先落户后就业,放宽人才落户限制。
“新一线”城市就业满意度连续三年上升
不仅吸引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在升高,上述报告的数据显示,2014至2016届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的就业满意度也连续3年上升。
2014至2016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满意度为60%、62%、66%,比一线城市本科毕业生分别低5个、4个、4个百分点。2014至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满意度为59%、61%、63%,比一线城市高职高专毕业生分别低1个、2个、1个百分点。
“新一线”城市彰显魅力何必坚守北上广?
早在去年上半年,合肥学院计算机系应届毕业生李亮,就和40多个同学,与合肥一家信息科技企业签订了工作协议。
“以往,IT领域的很多师兄、师姐都选择在‘北上广深’打拼。”李亮说,不过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留在合肥。因为一线城市房价太高,而且发展机会不如二线城市多。
虽然一线城市仍保持相对最高的就业签约率,但多个调查机构的报告都显示,近两年,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地不再盲目追逐“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南京等“新一线”城市魅力凸显,成为大学毕业生热衷的择业目的地。
招聘网站“BOSS直聘”以2016年进入职场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出炉的《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显示,仅36%的人希望在“北上广深”工作,比3年前下降了15%。
通过梳理湖北、湖南、河南3个中部省份公布的高校毕业生流向数据看到,近3年来,3省高校毕业生留在本省就业人数占比呈现上升趋势。
丁雪峰说,湖北是高教大省,往年大量毕业生流向珠三角、长三角。近年来,留在湖北就业比例稳中有升,2016届42.7万名毕业生中,60.2%选择留在湖北,同比增长1.25个百分点。
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表示,近年来,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加工业、制造业正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的变化体现了我国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文/王娜
毕业生平均薪酬屡创新高,现在什么行业的工资会比较高?首先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能用简单的平均数作为划分标准;其次90后的这几年间同样也存在较为极端的工资分布,缺乏对平均工资较为准确的理解;再者,单就58同城一家之言不足以证明整个薪资水平的真实价值;最后,各学位段的人数占比有待商榷,同时,各学位段的人工资水平在初期同样差距悬殊。国内薪资最高的几个行业!IT互联网行业,平均薪资12700元;金融行业,平均薪资15000元;专业服务行业,14500元;房产、建筑建设、物业行业:11700元;教育培训行业,11000元;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最大的行业是“教育业”,而教育业一直是历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热门行业。此外,大学毕业生升学比例持续上升。
在薪酬方面,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等本科专业毕业生薪资较高,华东的沿海地区仍然是热门工作地点,收入高的同样也集中在这一片地区,毕业生就业更愿意去北上广深,杭州、江苏等地区。在我国,如今发展最好的就是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这不仅仅是如今工资最高的行业,并且也是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这一行不仅平均工资比较高,并且很多人都是年薪百万,比如华为天才少年百万年薪,如今人才是根本,是基础,高技术人才获得的报酬也越来越高,紧随其后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行业能排名第二也是这个道理。
金融业其实这个行业已经非常饱和了,增长速度是非常慢的,技术行业的增长速度基本都达到了金融行业的八到九倍,因此,在金融行业内,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小部分人能拿到非常高的报酬,而大多数人只有普通的工资,但综合起来平均工资依旧非常高。有升就有降,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受到企业争抢的时候,导游、小学教育、化学、绘画、法学等专业的学生可就有点惨了,根据调查,这几个专业失业人数比较多,他们对工作的薪资也不是很满意,要么继续考研,要么选择转行。现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各个大城市在人才争夺上的竞争可谓是日趋激烈,但是也不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优厚的薪金收入。其实每个人在进入社会之前,都要在做罪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找工作同样如此。
高薪的背后是辛苦的付出与持续不断的学习,尤其是互联网行业,更新速度太快,如果跟不上行业的快速发展,就会被残忍的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