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从薪资、户口、福利、分房四个方面来介绍:
1、薪资水平。
对于应届生来说,前三年的薪酬有固定标准且逐年递增,税前年薪范围在10~18万之间(个别专业第三年能达到20)。
再之后就看个人能力和完成项目情况定工资了,能力强的税前年薪会突破20+甚至30万(专负,领导除外),这工资看起来有些美好,但真真的都是血汗钱。
因为平时的工作状态都是一个人同时负责好几个项目,如果有两天时间休息,会被领导认为工作不饱满而再次安排新的项目(我曾经在周六晚上十点钟被领导查岗不在办公室而被批)。
如果是在一线城市,这个薪资+工作强度,性价比着实不高。
2、户口。
现在要谈到凭借解决户口作为入职条件来吸引应届生的,恐怕只有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一线城市了,尤其是北京(上海具体落户政策不太了解,有知道的可以在评论区补充),背靠无与雄厚的教育资源,对于无比重视教育的新一代年轻人来说吸引力着实不小。
而央企的优势就在于户口名额多,如果你是应届硕士研究生+正式员工,大概率会给你解决北京户口。企事业单位办理的户口被称为集体户,如果要想转为个人户口,还需要在北京买房。
3、福利。
对央企职工来说,过节会发一些类似于米、地方特产等福利,每年一次体检,蛋糕卡或**卡,吃饭有食堂,刚入职的人有宿舍。
4、分房。
房子的问题永远是当代年轻人心里的痛,因此央企分房的噱头更能激起应届生的肾上腺素。
以之前待过的设计院举例,央企的福利房就是自己单位出资、供本单位员工买卖、居住使用的房屋。虽然在价格上相比于外面的商品房低,但单位福利费最大的缺点就在于没有产权,不能落户。
而且其居住年限少于70年(一般为40-50年),买卖的话也只能在企业系统内部流转。
归根到底,在房价如此高企的今天,单位分房的目的就是解决职工居住的问题,其他诸如个人户、买房投资升值属于个人欲望,不在单位考虑的范围之内。
用人单位是非上海生源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落户的申请主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用人单位,直接录用非上海生源毕业生的,可以为录用人员申请本市户籍:
1.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党政机关;
2.在本市登记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
3.符合本市产业发展方向、信誉良好、注册资金达到人民币100万元(含)以上的企业,且在2019年5月31日前在本市注册登记(非上海生源毕业生最高学历阶段自主创业并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为本人申请办理本市户籍的,不受上述注册资金和注册登记时间限制);
4.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用人单位如确需引进非上海生源毕业生的,须在2020年7月10日前由其政府主管部门、所在区政府或市级以上开发园区主管机构的人力资源工作部门,以正式公文形式向上海市高校招生和就业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申请(由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受理)。
审核中发现用人单位存在疑似弄虚作假情形的,将进一步加大核查力度,必要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鉴定。联席会议将根据专家评审结果综合考量后作出决议。情节特别恶劣的,取消其下一年度申报资格。
用人单位2019年度与所录用并办理落户的非上海生源应届毕业生全部解除劳动(聘用)关系的,该单位2020年提出的落户申请将不予核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