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转载文
当用手机打开这篇文章,你知道手机发生了什么?
你的手机会使用5G或者Wi-Fi协议将请求发送到某个节点(基站或路由),再通过Https协议到相应的系统(例如CDN)将文章内容返回到手机终端,手机浏览器(微信、网页等)对文章内容进行解码呈现在屏幕上。整个过程看似漫长,但却能在几秒钟内完成。
为什么说这个?因为,小到一个手机大到一个产业、一个地区,如果没有标准,不同手机、不同设备、不同内容、不同厂商的服务不可能在短短数秒完成如此复杂的操作。这就是在最近上海2024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看到河套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简称“河套聚集区”)集体亮相引发的思考。
那么,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标准”从何而来,朝向哪个方向发展?或许,河套聚集区的集体亮相有助于解答这个问题。
01从“仓颉造字”到现代标准人类一直在追求标准。
最早可追溯到“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随后是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的标准。当时,小篆作为官方通用文字,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小篆又演变为隶书、楷书、行书等,直到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汉字。
工业社会初期,开始建立现代标准。比如,当时法国有25万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于是在1795年开始推行公制计量单位,并随着领土扩张将这种标准带到了全球,直到1995年,英国完成了英制到国际单位制的转换。
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和ICT技术兴起的时期,各国依仗自己的技术力量、产业发展和国家实力,成立了诸多标准组织,典型如DIN(德国标准化研究所)、IRE(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协会)、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SO的前身ISA(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等。
这一阶段标准的“全球化”不同于过去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由某些权威人士“一拍脑袋”而定,而是通过更科学、更文明的协会(组织)成员协商而定。但带来的问题是,这些标准从普及到全球认可、真正商用需要漫长的时间,通常以十年为单位。
互联网的出现,探索出一条新的标准之路。
02互联网标准带来的启迪互联网诞生之初,IT领域的标准“百花齐放”。
天才人物、技术专家或者大厂的事实标准引领了IT的繁荣。比如冯·诺依曼提出的计算机架构、罗伯特·卡恩发明了TCP协议;英特尔和x86,微软和操作系统等等。虽然这些标准的原始所有权不一定是属于某公司,但后来通过竞争、官司诉讼、反垄断、行政手段、协会等方式,最终成为行业事实标准。
2000年之后,迎来了互联网高速发展阶段,开源带来了另一种建立标准的可能性。基于实际需求开发,并聚集有相同需求的人或企业,从而形成事实标准,并推广应用。Linux基金会、Apache基金会是开源的典范,而Github则更进一步发挥出了开源的特性。
近十年来,我国互联网企业也从跟随标准,到参与标准、主导标准,得到了全球认可,比如在OpenStack开源社区、RISC-V开源基金会、OCP组织等发挥的力量等。当然这背后少不了国家标准组织、协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大力支持。
开源、开放、生态是互联网催生的标准新业态,科技行业,如何做出国际标准?仍旧有其内在逻辑:哪家企业(组织)投入的资源(技术力量、代码贡献量、人力资源、产品体验)能满足用户需求、繁荣生态,就能主导标准的制定,引导产业的发展方向。
进入如今以AIGC为代表的新技术涌现阶段,诞生了诸多新场景、新行业,没有经验可借鉴。新问题是,如何在这种快速变化的技术趋势、用户需求、生态中做到“标准先行”?如果再采用过去机构组织(国家、行业协会等)的形成方式,没完没了的会议研讨和制定标准细则,恐怕会落后现有用户需求,甚至某些领域的产业发展也会滞后于同行。
于是,在借鉴互联网标准的“开源、开放和生态”下,国内首个、目前唯一的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诞生了。
03河套聚集区首次集中亮相河套聚集区在2024年1月正式揭牌。
为什么叫河套,何为聚集区?
原因是注册位于深圳市毗邻香港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聚集区的意思是,“聚集”一批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带动在相关各领域的标准创新及产业发展。
在2024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引起业内关注的聚集区“1 6”集体亮相,包括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WAA)、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UWA)、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SA)、全球计算联盟(GCC)、全球智慧物联网联盟(GIIC)和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以及共熵产业与标准创新服务中心(Comentropy)等国际组织及服务机构。
河套聚集区的LOGO很是吸睛,仔细观察有如下含义:
1.形状为H,寓意为河套地区。
2.色彩为红橙绿蓝,象征多样性(组织、技术、联盟)的聚集。
3.上下彩带互为镜像,可以理解为“深圳/香港”,也可以理解为“国内/国际”,中间则是代表了深圳河。
4.彩带形状则代表各国际组织及服务中心“走出去,引进来,开放合作,齐心聚力”的国际化合作精神。
尽管河套聚集区运作和揭牌时间较短,却以高效的方式收获诸多亮眼成果,比如其所属各国际性产业与标准联盟已拟定标准130项,发表白皮书23个,测试认证产品211款,发展会员1643家……
典型的如:UWA联盟发布的两项超高清技术标准——HDRVivid和AudioVivid已成为广电行业标准,HDRVivid更是成为工信、广电双行标。
WAA则已具备完整的测试认证体系,展示了5款来自联盟成员华为、中兴、新华三并通过WAA家庭场景和园区办公场景认证的路由器,还将于今年下半年全面展开测试认证服务;
星闪联盟则已拥有超过1000 会员单位,并推出了超过150款大众消费或商用市场产品等等。
此外,在2024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正式成立的三个联盟也有自己的亮点。
全球计算联盟GCC:
将推动计算产业达成多样性计算对等计算架构共识;制定全面的新型计算标准体系,促进全球产业合作与发展;通过“测·赛·选·展·用”多重手段推动生态发展。
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
致力于定义全球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演进路径、建网标准,从而牵引互联网基础设施产业创新和升级。
全球智慧物联网联盟(GIIC):
已立项33项标准,标准包含智能家居互联互通的连接、安全、测试、AI和工程方向。此外,还搭建了完整的产品认证体系,以保障GIIC产品的质量。
共熵服务中心作为服务中台和能力中台,通过总结标准组织运营的成功经验,发布了自主研发的AllianceHubIT业务中台,帮助国际组织应对中立协同、透明协作、跨机构决策及业务流程IT化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共熵服务中心将多年的服务能力实践经验提炼为《国际组织指导书》,这对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而言,将是一本详实的工具书、实用的培训课、好用的模版集、以及资深的专家群。
河套聚集区发挥的效益初现。
04立足河套面向全球为什么该聚集区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体亮相并取得重要成果,这对产业有什么借鉴作用?想必有如下原因。
首先,围绕用户,立足新需求。在新技术和新需求下,“倒逼”产业自发形成国际性组织,可以快速让产业消除“技术壁垒”、达成“标准”先行、共同繁荣发展。在这种初心下,“利(力)出一孔”,以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成立组织,这是该聚集区成员单位、上下游的共识。
其次,自下而上的推动力。这个聚集区制定的标准不同于国际(国家)、行业(组织机构等)自上而下颁布的法律法规等标准,而是这些组织机构的有益补充,具有“自下而上”的推动力,速度更快、灵活多变,以市场为主导,把握需求更精准,能够让标准从孵化、制定、落地、商业等全生命周期的速度更快。
第三,本地化和全球化。该聚集区的宗旨是“立足河套,面向全球”。一方面是把握中国市场的需求,聚合力量;另一方面则是与全球标准组织共享成果,不闭门造车。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标准推动相关产业茁壮成长。
第四,模式有所创新。该聚集区当前形成“1 6”国际组织及服务机构,其中的“1”代表的服务中台和能力后台——共熵服务中心。通过聚集管理、技术、法务与知识产权、法律、财务、品牌设计、运营以及营销等方面的专家,为所属的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提供成立、运营、发展的全方位、立体式、专业化基础服务。基于此,当前“6”个联盟未来也可能演变为更多、更垂直、更具有特色的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
再往后看10年、20年,相信这种聚集区能发挥更大作用,带动在相关各领域的标准创新及产业发展,成为产业和标准的又一次成功实践。